直轄廟宇

黃泥涌北帝譚公廟及天后廟

黃泥涌北帝譚公廟及天后廟,由兩所依山而建、上下相連之「北帝譚公廟」及「天后廟」組成,相傳廟址由譚公親示,風水殊佳。本廟極受坊眾歡迎,每屆節誕均舉辦巡遊及籌神活動,感謝神祇庇佑。

建廟緣起

香港開埠初期對石材需求甚為殷切,吸引不少石匠來港開採石礦,其中惠州客家籍石匠便選擇定居黃泥涌一帶,他們集資興建北帝譚公廟,祈求神靈庇佑。按廟內鑄於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古鐘推算,廟宇至少有120多年的歷史。

舊譚公廟原建於近今日養和醫院附近的山坡上,因市區發展被拆卸,之後再遷至藍塘道現址。新廟建於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,地點相傳是被譚公附身的小童所選定,枕於直透摩利臣山的龍脈之上,風水甚佳。

相傳二次大戰期間,有炸彈投擲到廟前,但炸彈並沒有爆炸,信眾認為是譚公顯靈庇佑。

建築與文物

北帝譚公廟的建築形制為一進一開間(主殿),殿前築有高台,正脊為平脊,入口類型是正牆凹入式,屋頂屬硬山式。廟內存有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古鐘。

天后廟建於1930年,建築形制為一進一開間,屋頂型四方平面,正脊為平脊,入口類型是正牆凹入式。

北帝

又稱「真武大帝」、「玄武神」及「玄天上帝」等,法相為披髮持劍,赤足分踏龜蛇,統領北斗星群,古人相信祭拜北帝可求壽。此外北方屬水,故北帝屬水神,因南方的水來自北方,故南人相信祭祀北帝,能息水患和保舟楫安全。北帝信仰沿於星宿崇拜,後漸為人格化。據道經所述,北帝為太上老君化身,後託身皇子,於武當山修道得成正果,再得玉帝封為太玄,鎮守北方。也有指北帝為淨樂國王子,修煉後功得圓滿,再協助武王蕩平群魔,被封玉虛師相,玄天上帝。

譚公

有說本名譚德,元代惠州人,法相多為孩童模樣。據《惠州府志》所載,譚德於惠州九龍峰修行,常持木杖出山,並有老虎隨行代為負重物,十三歲得道成仙,信眾向衪求雨或賜晴,每多應驗,特建廟供奉。又有傳說指譚公為譚峭,因會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,被奉為神。咸豐六年,為表揚譚公顯聖平亂,保佑惠州鄉眾,清廷敕封譚公為「襄濟」。香港開埠初年,對石材需求甚殷,吸引不少惠州的石匠來港,同時把譚公信仰帶來香港。

天后

俗名「林默娘」,人稱「媽祖」、「天妃」或口語「亞媽」。法相為端莊女性,頭戴鳳冠,身披紅衣。北宋初年,天后降生於福建蒲田湄洲林姓家庭,時現祥光異香;直至彌月,不聞哭聲,故名默娘。13歲時得方士授學,16歲觀井得符,可知未來。林默娘能起病扶衰,更可元神出竅,拯救海上遇險眾生,亦脫父兄於海難,故得孝女之名。28歲飛昇後,不時救渡海上危難,鄭和的七下西洋亦得天后相助。隨海上貿易發展及海外僑民之傳播,天后信仰遍及全球。香港各鄉村海灣,皆有天后古廟,多年來香火不衰。

奉祀神祇

北帝譚公廟的主祀神祇為譚公及北帝(玄天上帝),其他供奉神祇有女媧娘娘、觀音、六祖慧能、呂祖、斗姆元君、六十太歲及城隍等。

天后廟主祀神祇為天后,其他供奉神祇有地藏菩薩、城隍及金花夫人等。

重修

1928年、1989年、2006年

主要節誕

農曆正月二十六日 — 觀音借庫

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— 天后誕 

農曆三月初三日為北帝誕,農曆四月初八日為譚公誕
坊眾在單數年份慶祝北帝誕,雙數年份慶祝譚公誕;除上演粵劇神功戲,更組成舞龍、舞獅隊伍,迎請北帝、譚公行身於區內巡遊,再迎請主神牌位至戲棚觀賞神功戲。正誕當日為替神明祝壽,戲班演員會到廟內上演賀壽例戲,坊眾亦會到廟內參拜賀誕。

地址
香港黃泥涌藍塘道9號
公共交通

於跑馬地電車總站沿藍塘道步行至雲地利道交界

開放時間
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
電話
25726089
1. 八達通

請使用手機點撃掃描以下二維碼以使用八達通捐款:

2. 支付寶香港(AlipayHK)

請使用手機點撃掃描以下二維碼以使用支付寶香港(AlipayHK)捐款: